全部选择
反选
反选将当前选中的变为不选,未选的全部变为选中。
华北
华东
华中
华南
东北
西北
西南
其他
取消
确定

2023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申报公示

所属地区:重庆 - 重庆 发布日期:2024-02-02
所属地区:重庆 - 重庆 招标业主:登录查看 信息类型:招标公告
更新时间:2024/02/02 招标代理:登录查看 截止时间:登录查看
咨询该项目请拨打:187-8889-8240
依据《(略)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以及《关于2023年度(略)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相关文件的要求,对2023年度(略)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进行公示,公示时间2024年2月3日至2024年2月9日。
一、项目名称:(略)
长江上游复杂环境条件下受损水体精准化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主要完成人
陈一、封丽、李宏、封雷、张勇、晏鹏、李果、李继强、廖伟伶、蔡然、孙通、黄昱、付国楷、毛羽丰、李俊
三、主要完成单位:(略)
1.重庆大学
2.(略)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3.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4.重庆交通大学
5.(略)
6.(略)
7.(略)
8.(略)
提名(略)科技进步一等奖
提名单位:(略)
四、项目简介
针对长江上游复杂环境条件下污染负荷冲击大、(略)脆弱敏感的问题,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资助下,项目组从基础理论突破到修复技术构建,开展工程应用,持续了十余年的研究与实践,建立了适宜长江上游复杂气象、地形、水文等条件下的水环境智能感知、外源污染多维多尺度防控、内源污染控制与底质生态修复等成套技术,形成了“水体污染智能诊断-内外源分类精准整治-生境修复重构-(略)功能恢复”的全链条技术体系,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
1.建立多源数据融合的水生态环境智能感知技术。针对长江上游多云多雾等复杂气象条件下遥感监测空间分辨率低的问题,围绕水生态监测在线化和实时化开展设备研制,聚焦智能监测核心传感器、光谱传感、感知模型、(略)等关键技术开展攻关,研制了智控水质综合毒性检测、原位藻毒素检测和浮游植物鉴定等关键技术;研发了基于超表面结构的微型高光谱传感器,构建了复杂气象条件下多圈层遥感数据深度融合监测体系,建立了“多源感知-跟踪溯源-综合研判-决策响应”(略),克服了复杂气象条件下长江上游(略)域水环境智慧监测和污染源快速识别难题。
2.突破外源污染多维多尺度防控技术。针对长江(略)域复杂地形下产流迅速、面源污染负荷大的问题,攻克了初期雨水精准分流、自动收集、模块分质、大坡度径流污染削减等面源污染控制关键技术;针对长江上(略)点源污染分散、单位:(略)
3.构建内源污染长效控制与底质生态修复技术。针对长江上游复杂水文条件下内源污染成因难辨的问题,揭示了水体紊流强度对沉积物内源污染迁移转化的调控作用,阐明了驱动内源污染释放的关键机制;创建了以内源控制为导向,以绿色长效为核心的底质增氧技术与装备;突破了载氧材料-沉水植物协同的底栖生境营造(重构)技术,研发了多变水文下“微地形-生境”耦合调控的底质生态修复技术。(略)恢复等成套技术,为受损水体环境质量持续提升与生态功能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撑。
项目成果获权发明专利22件,编制标准、技术导则4部,发表论文105篇。成果广泛应用于重庆、昆明、内江等长江上(略),项目应用产值30余亿元,经济和社会环境效益显著。成果有力促进了行业科技进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五、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第一完成人姓名:陈一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略)
完成单位:(略)
对项目的贡献:
项目负责人,在本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全面负责成果的总体设计、研发、转化与推广。对本项目的创新点1、2、3均做出了突出贡献。牵头创立水体污染智能诊断-内外源分类精准整治-生境修复重构-(略)功能恢复全链条技术体系;牵头主编了《城市受损水体生态恢复技术导则》;(略)、多价锰氧化物驱动厌氧高效脱氮、自结晶驱动的尾水长效深度除磷等关键技术,并开展了上述研究成果的工程示范和推广应用。
第二完成人姓名:封丽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略)
完成单位:(略)
对项目的贡献:
作为团队主要骨干成员,提出了构建了复杂地形条件下“智能感知-综合研判-决策响应”一体的水生态数字化技术框架,设计了创新点1的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对主要创新点中1、3有创造性贡献。组织(略),研究了便携式环境信息采集技术、静滞水体低能耗净化技术等,实现水环境大数据采集、关键污染问题识别与精准治理。在本成果研发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完成工作量的80%。相关研究获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支持。
第三完成人姓名:李宏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略)
完成单位:(略)
对项目的贡献:
对本项目的创新点2、3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人工湿地工程中水生植物的配置和规范,作为第3完成人参编了《水生态修复工程植物配置技术规程》。在本项目中参与外源污染多维多尺度防控技术、内源污染长效控制与底质生态修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系统识别了复杂水文条件下受损水体内源污染释放过程和关键驱动因素,研发出载氧材料原位覆盖技术、载氧材料-沉水植物耦合调控技术、多变水文下“微地形-生境”(略)恢复技术、多孔材料-沉积物修复河湖内源污染技术。
第四完成人姓名:封雷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略)
完成单位:(略)
对项目的贡献:
作为团队主要骨干成员,长期从事长江上游“天地”一体化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研究,系统性的构建了适用于在三(略)复杂环境条件下天地一体化遥感监测技术体系,研制了一套多指标非接触式水环境地基遥感成像智能监测装备,建立(略)重点流域多圈层遥感数据融合处理及精细化遥感反演模型,实现(略)水环境污染的遥感分析与快速核查,有效提(略)域生态环境智能监测与精准治理水平,主要工作对应创新点1、2:(略)的数据和通信模块集成、水环境监测传感器装置开发和监测模型研究等,实现水生态环境多源数据采集和分析,(略)业务化运行。在本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完成工作量的70%。
第五完成人姓名:张勇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略)
完成单位:(略)
对项目的贡献:
作为团队主要骨干,参与构建了复杂地形条件下“智能感知-综合研判-决策响应”一体的水生态数字化技术框架,设计了项目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对主要创新点中1、3有创造性贡献。(略)(略)等,为水环境大数据采集、关键污染问题识别做出了较显著的贡献。在本成果研发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完成工作量的70%。
第六完成人姓名:晏鹏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略)
完成单位:(略)
对项目的贡献:
作为团队主要骨干,在本项目中参与外源污染多维多尺度防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在点源污染控制技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本项目的创新点2做出了重要贡献。研发了重力势能驱动的旋转移动床梯级净化、水力式无能耗复合双向生物移动床、零能耗菌藻深度处理移动床反应器等低能耗点源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开展了成果在重庆工程示范和推广应用。
第七完成人姓名:李果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略)
完成单位:(略)
对项目的贡献:
对本项目的创新点2、3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本项目中参与外源污染多维多尺度防控技术、内源污染长效控制与底质生态修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牵头完成了《雨、旱季交替使用的壁挂式生态防护带》发明专利的编制。参与研发了载氧材料-沉水植物协同的底栖生境营造(重构)技术、多变水文下“微地形-生境”耦合调控的底质生态修复技术,参与推进了上述技术的落地应用,形成了规划化、标准化技术系列成果,搭建了产品生产线,打(略)场应用渠道,开展了上述成果在重庆、四川的工程示范和推广应用。
第八完成人姓名:李继强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略)
完成单位:(略)
对项目的贡献:
作为团队骨干,对本项目的创新点1、3做出了重要贡献。(略)(略)等关键技术;
牵头完成团队开发的流域污染治理与水质提升成套技术的推广应用,目前已建或在建项目涉及长江上游多个重大民生工程。在本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完成工作量的50%。
第九完成人姓名:廖伟伶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略)
完成单位:(略)
对项目的贡献:
作为团队主要骨干成员,参与全部实验。主要工作对应创新点1、3:本人长期致力于水环境污染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工作,(略)主研人员,致力于水环境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研究,集研发与应用为一体,形成重点流域治理技术和设备,参与起草重点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对环境管理及污染防治起到积极作用。在本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完成工作量的60%。
第十完成人姓名:蔡然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略)
完成单位:(略)
对项目的贡献:
对本项目的创新点3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本项目中参与内源污染长效控制与底质生态修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牵头编制了《水生态修复工程植物配置技术规程》,参与研发了多价锰氧化物驱动厌氧高效脱氮、自结晶驱动的尾水长效深度除磷等点源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开展了上述成果在内江沱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玉带溪综合治理工程、寿溪河综合治理工程、包谷湾综合治理工程、太子湖综合治理工程等多个项目的工程示范和推广应用。
第十一完成人姓名:孙通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略)
完成单位:(略)
对项目的贡献:
对本项目的创新点2、3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本项目中参与外源污染多维多尺度防控技术、内源污染长效控制与底质生态修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参与研发了载氧材料-沉水植物协同的底栖生境营造(重构)技术、多变水文下“微地形-生境”耦合调控的底质生态修复技术,主导推进了上述技术的落地应用,形成了规划化、标准化技术系列成果,搭建了产品生产线,打(略)场应用渠道,开展了上述成果在重庆、四川的工程示范和推广应用。
第十二完成人姓名:黄昱
技术职称:副研究员
工作单位:(略)
完成单位:(略)
对项目的贡献:
作为团队主要骨干成员,(略)的监测端,参与全部试验工作。主要工作对应创新点1:主持研发微囊藻毒素检测的传感器芯片及其移动监测设备、光纤探针传感器等,负责动态感知智能设备监测数据的采集与校准。在本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完成工作量的60%。
第十三完成人姓名:付国楷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略)
完成单位:(略)
对项目的贡献:
对本项目的创新点3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本项目中参与内源污染长效控制与底质生态修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在底栖生境营造(重构)技术和底质生态修复技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研发了适用不同条件下的生境构建技术和构建模式,解决了多项成果的场景化落地应用问题,主持和指导了重庆(略)(略)、沙(略)(略)等多处示范工程的设计、建设及运行,为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工程依据。
第十四完成人姓名:毛羽丰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略)
完成单位:(略)
对项目的贡献:
对本项目的创新点1、3做出了贡献。在本项目中参与多源数据融合的水生态环境智能感知技术和内源污染长效控制与底质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略)等关键技术;同时,参与底栖生境营造相关技术的研究。
第十五完成人姓名:李俊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略)
完成单位:(略)
对项目的贡献:
作为团队主要骨干成员,在本项目中参与创新点2外源污染多维多尺度防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参与研发出自结晶驱动的尾水长效深度除磷等点源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在本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完成工作量的50%。
六、代表性成果目录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略)
国家
(地区)
(略)
授权日期
(略)
权利人
发明人
发明专利
一种基于高光谱遥感的水体富营养化状态测算方法
中国
ZL(略)5.6
(略)
(略)
重庆大学,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略)
封雷,胡戎豪,周博天,封丽,余游,沈伟,邓佳,黄昱,陆文强,袁家虎
发明专利
(略)
中国
ZL(略)3.9
(略)
(略)
(略)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封丽,封雷,李崇明,尚明生,周博天,闪坤,程艳茹,张君,刘鑫,刘异齐,张韵,史晓雨
发明专利
一种复合型自曝气人工湿地及方法
中国
ZL(略)1.4
(略)
(略)
(略)
陈一,严俊,水湃湃,胡学斌,何强
发明专利
一种组合填料及污水处理方法
中国
ZL(略)3.8
(略)
(略)
重庆大学,(略),(略)
陈一,刘涛,蔡然,张功良,罗南,王征戍,郭富成
发明专利
复合式双旋转移动生物床污水处理装置及污水处理方法
中国
ZL(略)7.1
(略)
(略)
重庆大学
晏鹏,朱晗霄,廖希雯,施洪鑫,熊敔彤
发明专利
雨、旱季交替使用的壁挂式生态防护带
中国
ZL(略)0.0
(略)
(略)
(略)
李果,艾海男,马瑞祥,古励,李莉
发明专利
微纳米气泡空化喷嘴
中国
ZL(略)3.5
(略)
(略)
(略)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廖伟伶,封丽,张勇
发明专利
一种改善水体底部环境的氧缓释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制备装置
中国
ZL(略)6.2
(略)
(略)
(略)
李宏,刘茗,何艺欣,何强,艾海男,孙兴福
发明专利
一种多价锰氧化物填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中国
ZL(略)7.6
(略)
(略)
重庆大学
陈一,戴静怡,鲜志浩,赵姝媛,张欣,吴豪,李岚曦,刘涛
标准
城市受损水体生态恢复技术导则
中国
T/CSES76-2022
(略)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陈一,何强,杨祥宇,王晓昌,李倩

本材料公示期内(2024年2月3日至2024年2月9日),任何单位:(略)
特此公示。
联系单位:(略)
通讯地址:(略)
联系电话:(略)
联系人:(略)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科技处
2024年2月2日

热点推荐 热门招标 热门关注